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的股票市场突然暴跌,这场严重的金融风暴迅速蔓延到世界各地,导致全球经济陷入长期的低迷和衰退。
德国的情况更是糟糕透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和《凡尔赛条约》已经让德国举步维艰,再加上高达2690亿马克的赔偿,德国人民早已对前途感到绝望。
这场经济风暴让德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全国超过七百万人失去了工作,大量原本生活稳定的中产家庭也纷纷陷入财务困境。老百姓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买东西都成了奢望,大家只求每天能有口吃的,勉强维持生计。
我决心彻底解决国内的失业困境,让七百万国民重返工作岗位。那些屈辱的协议,我会逐一废除,夺回我们应得的所有权益。
1933年,希特勒成功当上了德国总理,他在很多德国人眼中就像个“救星”,给这个国家带来了新的希望。
当时没人把希特勒的话当真,大家都觉得他不可能扭转德国的困境。然而出乎意料的是,短短三年时间,他就让德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德国成功摆脱了经济困境,成为欧洲大陆首个走出危机的国家。它的失业率降到了极低的0.37%,更令人惊讶的是,经济增速竟然超过了20%,这在当时是个惊人的成就。
短短三年内,希特勒成功让德国走出经济困境;再过三年,他又带领德国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德国曾经经济困难,为何能取得如此显著的进步?这些资金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扩大开支,大搞国防】
希特勒刚掌权时,德国面临的头等大事就是大量工人找不到工作,这成了他和所有德国人必须解决的当务之急。
希特勒没有效仿英国、法国和德国的经济策略,而是走了一条不同的路。他决定大幅增加政府支出,集中全国资源大规模修建道路、桥梁等公共工程,通过这种方式创造大量工作机会。
眼下这种策略确实很冒险,但对德国来说,反正都是绝境,与其慢慢等死,不如拼一把。在前德累斯顿银行行长沙赫特的力挺下,德国干脆把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又加大了不少!
德国的这一决策带来了显著变化,就业人数从66万猛增到200万,给许多德国人带来了摆脱困境的信心和期待。
希特勒掌控德国后,全国迅速展开了有序的工作部署。最初,13万工人被派去修建铁路,紧接着又调集了27万人,负责整个工程的后勤保障任务。
这个政策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成效。它既有效缓解了德国的就业压力,又把铁路里程从原来的108公里大幅增加到3300公里。这样的交通建设为后来德国发动战争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随着这项庞大计划的推进,希特勒的真实意图也慢慢显现出来。为了赢得工人们的支持,他实施了一系列惠民措施。
德国法律规定,所有员工都享有带薪休假的福利。我们的劳动者不仅收入可观,每周工作时间也严格控制在40小时以内。
希特勒收买人心的手段确实高明,他用物质利益作为诱饵,让工人们的生活条件有所提升,这直接刺激了他们的消费需求,使得花钱的念头越来越强烈。
从那时起,德国经济就像坐上了火箭,增长速度简直让人不敢相信,有时候一年下来,国内生产总值能猛增将近三成!
【加强经济控制,大规模改革】
光靠增加就业机会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如果工人只干活却拿不到工资,肯定会引发更大的社会动荡。为了调控德国经济,希特勒学起了美国总统罗斯福的那一套,大幅强化了对全国经济的管控力度。
那些原本经营困难的中小企业,都被收归国有进行改造。同时,银行监管体系通过完善证券法规和实行税收优惠等措施,有效打破了以往单一企业独占市场的局面。
然而,这看似辉煌的外表下,隐藏着更加黑暗和邪恶的真相!尽管希特勒实施的一系列改革看似带来了某些成果,但实质上却是与罪恶同流合污。许多企业的掌舵者,实际上都是政府的高层,简单来说,他们全是希特勒的忠实追随者。
表面上看,政府和资本之间似乎形成了某种制衡关系,但实际上,双方频繁互动和紧密联系反而带来了不少问题。机构臃肿、开支浪费、各自为政的情况屡见不鲜,这些问题正在不断出现。
此刻,希特勒面临的选择只有两个:要么坚持改革,争取胜利;要么无奈退出,失去权力。
以希特勒的强硬作风,他毫不犹豫地采取了第一个方案。为了管控货币流通,他大量发行政府债券,借此吸收市场上过剩的马克。老百姓积极响应希特勒的号召,争相购买这些债券,这样一来,政府就成功回收了市面上的货币。
这种策略虽然短期内推动了消费增长,却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德国经济和工业结构失衡的状况依然存在。马克的价值无法与美元相提并论,无论是资源消耗还是消费能力,都难以维持长期稳定。
【撕毁条约,发起侵略】
被逼入绝境的希特勒,为了应对这个难缠的困境,同时也是为了兑现他曾经做出的"夺回德国应有的一切"的承诺,他发动了疯狂的进攻行动。
希特勒公开推翻了之前的《凡尔赛条约》,直接宣布这个条约不再有效。
这一消息传开后,全球各国反应强烈。英国和美国对此表示极度不满,而德国国内则是一片欢腾。在绥靖政策和经济危机的共同作用下,英国和法国最终选择了让步。
上世纪20年代初,德国背负的财政重担终于卸下了!
希特勒这次大胆的冒险居然奏效了,英国和法国不仅没有坚持之前的强硬态度,反而在英国国内,有些人甚至称赞希特勒是德国的民族英雄。与此同时,法国也把驻扎在莱茵地区的部队撤走了。
这件事带来的后果是,《凡尔赛条约》建立起来的国际格局彻底崩溃了。
他们对德国的宽容态度,其实是在埋下巨大的隐患,接下来的近二十年里,德国纳粹将在欧洲引发一场残酷的战争风暴!
处理完国际事务后,希特勒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国内的犹太人群。
希特勒为了夺取犹太人的巨额财富,不顾一切地发动了针对犹太人的大规模屠杀行动。在纳粹政权的暴力镇压下,无数犹太人失去了生命,而希特勒政府则从中攫取了高达1000亿的巨额资金。
雄厚的财力助长了希特勒的野心,他在重振德国经济的同时,也在为即将发动的侵略战争进行周密的筹备。
德国几家主要军工企业正在大规模招聘,他们制造的全都是与国家安全息息相关的关键物资。
生活在贫困和动荡中的德国人并未因希特勒的暴行而愤怒,反而更加信任他。即使希特勒提出要发动侵略战争,德国国内也没有人站出来反对。
希特勒做足准备后,带领军队向周边小国发起攻势,以武力为后盾疯狂敛财。这种赤裸裸的掠夺行径令人愤慨,他靠着枪炮威逼,将别国人民辛苦积累的财富尽数收入囊中!
希特勒凭借出色的演讲能力和高涨的民族主义热情,深深吸引了众多德国人。他肆意挥霍手中的权力,用极具煽动性的话语牢牢掌控了民众的思想。在他的鼓动下,"让德国重新崛起,重振民族荣光"的信念深深植入了每个德国人的心中。
希特勒靠着血腥镇压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了德国的军事工业和经济发展,然而他极端的思维模式决定了他无法长久维持这种局面。结果,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惨败,承受了巨大的损失。
通过侵略和冲突掠夺他国资源绝非可持续之道,建立在别国痛苦和民众牺牲之上的虚假繁荣终将引发全球反抗。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爆发,标志着纳粹德国的衰落已不可避免,他们最终必将面对来自全世界的正义审判!
【结语】
希特勒在德国搞了不少大动作,但对我们来说,这些都不值一提。说到底,他走的那条路从一开始就是错的,就算他干了几件看似了不起的事,也都是白费功夫。
纳粹在对外扩张时,本应更多地展示其社会主义的一面,以此赢得欧洲各国的普遍认可。然而,他们急于掠夺资源的迫切心情,早已让他们失去了清醒的判断,根本无暇顾及这条道路的继续前行。
想要别人认同和听从自己,却不在乎他人的情绪,也没有真正提升自我。
说到底,希特勒所谓的改革其实就是让别的民族替自己人受罪,这种做法怎么可能赢得别人的支持,又怎么可能真正取得成功呢!
